导航
重型货架

乐鱼体育入口:对话禾赛CEO李一帆:激光雷达行业不能自嗨式地「造名词」

来源:乐鱼体育入口    发布时间:2025-11-28 00:56:56
产品详情
leyu乐鱼登录app:

  11月24日,在上海的禾赛麦克斯韦智造中心,禾赛科技的两位联合发起人——CEO李一帆、首席科学家孙恺共同坐在一块大屏幕前与媒体对话,两人都身着简约的黑白灰色服饰,屏幕后是阳光照射下的绿植。

  在自家的工厂举办“禾赛技术开放日”,不仅能展示真实的生产环节,还能节省费用。“我们大家都希望保持一个好的经营状态,该省的地方省。”李一帆说。

  关于无人驾驶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李一帆希望行业会更有序,有序后才能实现合理的利润分配。“但这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住底线,保证产品质量、性能的同时,努力地做好经营。”

  除了着眼当下的“省钱”外,李一帆与孙恺还对激光雷达、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做了一些思考。李一帆吐槽了行业内自嗨式地“造名词”现象,并做出判断——激光雷达产品的显性指标会收敛,最终会“看起来差不多”,但这时激光雷达会变成气囊那样的安全件,厂商会更注重安全性、误报率等隐性指标。

  机器人行业越来越火热,许多智驾企业都投身其中,而禾赛科技保持了冷静。李一帆认为,禾赛是一个做底层技术的公司,要做量产的标准化产品去服务“千家万户”,所以禾赛不会做汽车、机器人这样的终端产品。

  针对激光雷达在机器人上的应用,孙恺表示,未来当机器人普遍地进入家庭后,为了确认和保证机器人不会碰伤人,可能会在机器人的各个部位装上许多小型的高帧率激光雷达。

  最后,李一帆对机器人“像人”这个标签做了讨论。他认为像人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机器人能实现哪些功能、实现多少商业经济价值。“大概率两三年内会有一波反思。”

  以下为李一帆、孙恺与雷峰网等媒体的对话内容,雷峰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问:现在无人驾驶行业有些厂商的观点是,无人驾驶未来会成为一个标准件,大家的技术差距不大。激光雷达是无人驾驶做出差异化较为重要的一个器件,所以禾赛在未来会做什么保持自己的持续领先或者持续做出差异化?

  李一帆:拆解一下这样的一个问题。第一,如果往后发展,大家的技术会不会看起来差不多?我觉得大概率会“看起来差不多”,意思是行业的显性指标会慢慢的变接近,而不是说有些厂商看起来的指标都跟别人差2~3倍,这个不至于。随着整个应用的普及,从车厂角度讲也不希望每家东西拿出来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也希望你能够更接近。其次,从技术演进角度讲,当行业的大方向摸清楚以后,最起码历史上一次次证明,行业最终会收敛。如果大家都在一个航道上,前后位置不会差得特别多,这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

  第二,当显性指标差不多的时候,是不是就代表这两个产品体验无差别?是不是就没有品牌了?或者说质量就不重要了?其实不是,尤其激光雷达作为“安全件”。我特别理解大家都喜欢关注显性指标,说实话,很多人连显性指标都不关心,只关心产品名字叫什么。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别生气,这么多年来你们搞明白什么叫固态激光雷达了吗?我还没搞明白,不知道你们搞明白没。反正有人喊一个名大家就上,一顿happy,写一堆关于固态激光雷达的内容。但实际呢还没搞明白定义,包括我在内,我现在还没搞明白。最近又开始搞数字激光雷达,我断言一年以后这个事大家又忘掉了,三年以后我问大家什么是数字激光雷达,大家又没搞明白。

  显性指标到最后,大概率会收敛。我们大家都认为激光雷达这样的产品会变成安全件,像气囊、安全带。你也没发现气囊这样的东西现在全世界有两百家公司会生产,反正就那么大一个气球一样的东西,为什么最终没那么多人生产呢?因为显性指标不是这类产品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最终千钧一发救你命的那个时刻。

  也许有人能做出看起来差不多的激光雷达,但是禾赛的麦克斯韦工厂做了大量关于安全、不误报的东西,产品经过严苛的测试。这会让车厂选择激光雷达时,尤其现在车载激光雷达也就不到两百美金了,车厂会觉得没必要选择一个便宜一点点、显性指标看起来一样,但是会承担巨大安全风险的产品。

  我觉得这个会成为行业长期的共识——激光雷达会上量,会标配,显性指标会收敛,会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反而玩家会慢慢的少。因为显性指标都能做的时候,不误报、不漏报、安全性高,会是无法逾越的一个体系性的鸿沟,这件事对于新玩家和小厂来说,反而是天然不友好的。

  问:最近两年激光雷达的ASP(平均售价)不断下降、毛利不断被挤压,禾赛有哪些技术创新能真正地转化为产品竞争力,让产品有更好的溢价和毛利?

  李一帆:首先说ASP售价,确实投资人关心得比较多。投资人认为一般来说当售价比较迅速下降的时候,会把毛利弄得特别惨。但我们仍旧是得拿数据说话,历史上我们降价了非常多,激光雷达从最早的几万美金到现在不到两百美金,价格降了99.5%,但并没再次出现因为价格下降,毛利也不断下降的现象。看一下禾赛的财务数据不难发现,从AT128到ATX到最新一代产品,最近几代产品上,我们已换了一个思路,会先考虑它的ASP最终会稳定到多少,然后估算一下市场的量,再依据这一些合理地设计成本。

  合理设计成本的意思是,如果市场需要你做两百美金的东西,你要去思考你底层的那些物料,你的供应商能不能给你降这么多价?大概率没那么多降价空间了,那么你能不能通过自研芯片去解决?禾赛从2017年开始最坚定的降本方法不是靠减配,也一定不是靠压供应商,而是靠创新,靠垂直整合。

  比如原来用的都是通用芯片,我们最早做的时候发现里面绝大多数的东西不是为激光雷达设计的,这也很合理。我们是激光雷达的开拓着、不断拓宽整个行业的先驱者,先驱者肯定没有足够好的供应链。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足够多的工作。

  所以,为什么最近连续8~10个季度,禾赛的毛利都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第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通过合理的对行业价格的估计,以及非常好的、全面的垂直整合来实现的。这个原因让禾赛可以从始至终保持合理的毛利率。

  第二个大原因今天我不展开讲,坦率说在中国的市场,到最后还是会“卷”,所以不太可能有超额的利润,你做所有的事情是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毛利率已经不错了,而我们做的两件事:

  (1)做海外市场。今天是一个技术分享所以我们聊得不多,但是多多少少都看到很多信息了,包括我们在泰国建厂,都是为了做海外市场。

  (2)做非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市场现在的问题是因为量大,所以特别“卷”。海外汽车市场还好,以及不管中国还是海外的机器人市场,都没有中国汽车市场这么激烈的价格竞争,而是更注重性能、更注重你能不能让他的东西卖出更好的价钱。这几个市场都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比较好的毛利率。

  问:余凯(地平线创始人兼CEO)说无人驾驶这个行业可能三五年就结束了,再做一些收尾就差不多了,你认为这一段时间会不会也对激光雷达行业有一定的影响,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李一帆:我觉得“结束”这个词有点吓人,换一个友好一点的词叫做“更有序”。凯哥的意思可能是不会这么混乱了,我没有他的预测能力,但我非常期待这一天。混乱对竞争不一定是好事,混乱很大的代价是,比如像安全这样的行业标准,还需要企业来讲,其实挺奇怪的,难道这些基本的事不应该定义得特别清楚,有人过了,有人没过,不用台上讲,这是合理的状态。

  大家看方程式比赛也喜欢看混乱,一旦进入直道好像就没意思了。对行业而言,有一些混乱,在个过程中大家寻找自我的位置,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长期混乱、天天撞车这也挺惨的。如果两个小时的方程式比赛每20秒都是弯道,对大家的伤害得有多大。确实应该进入更有序的阶段,有序可能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行业底线不应该是企业来讲的,不论是行业来讲,还是国家来讲,都能定得更有序。我们也看到智驾行业陆续在出现这样的事情,特别棒。一个企业自己去讲它做了哪些让自己质量变好的事情,不一定有很强的说服力。其次,我也没办法约束其他厂商。这个可能是凯哥讲的第一部分,底线是大家一起守护的,而不是企业之间自己去定的。

  第二,我觉得会收敛,玩家不能有那么多,很多时候方程式比赛中撞车的原因也是车辆太多,弯道就那么点地方。很多人没想清楚核心壁垒是什么就进来了,造车也有这样的问题,每个男孩都有一个造车梦,然后就进来了,但是没意识到汽车是一个很严肃的工业品。汽车最终玩家能收敛到多少我很难判断,但是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收敛、留下把核心问题解决得好的玩家,我觉得是比较好的。

  第三,赚钱。只有行业进入有序阶段才能赚钱。方程式的车一台两千万美金,如果天天撞车谁能赚钱?所以进入有序、收敛的阶段,最终实现合理的利润分配,这是我们很期待看到的。第三点离我们还很遥远,今天车厂爸爸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都不赚钱,你赚什么钱。但长久来看还是不应该这样,我最希望看到的是爸爸们赶紧赚钱,你们赚钱了大家才能一起活下来。

  我们看汽车行业这么多年,你看丰田、看大众、其实它是特别讲合理的利润分配,它作为链主非常关心的事是兄弟们的利润分明白没有。前两天我听说丰田曾经感觉自己挣钱太多了,要求供应商涨价10%。只有行业进入有序、收敛、合理稳态的时候,丰田才会做这种事,今天中国车厂不太会做这种事。

  合理的利润分配长久来看一定会实现,但是我不知道几年。如果能三五年能完全实现也挺好的,如果持续出现一直打的情况,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但这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守住底线。其次,我们很努力地在保证质量、性能的同时,努力地做好经营。比如在自己的工厂办活动,我们大家都希望保持一个好的经营状态,该省的地方省。坦率讲,我们在长期资金市场里也囤了挺多钱,我们也是各家厂商里账上钱最多的,这对我们来说也很好,这样签禾赛单的时候就了解这一个公司倒不了,起码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倒。我们不仅会努力经营,并且会确保我们对客户的承诺能够高质量地交付,这些对我们蛮重要的。

  问:机器人、无人机以及飞行汽车对激光雷达的诉求有什么不一样?禾赛在这样的领域有什么新布局?

  孙恺:我觉得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近期如果用激光雷达的话,有点更类似于当年无人驾驶车刚出来的时候,起到避障和导航的作用。未来我认为激光雷达更大的潜力在于当每个家庭都有人形机器人的时候,机器人与人会有很多交互,这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人形机器人的安全问题——如何在做家务的时候不伤到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人相对偏软,而机器人会有更多的金属。如果人形机器人的力量越变越大,这个安全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我畅想一下未来为了确认和保证不会碰到人,有可能是在人形机器人身体各个部位都会装一些非常小的激光雷达。这些激光雷达测距不需要很远,但是帧率非常高,能确保有人靠近的时候,能很快地识别到并进行一定的保护措施。

  所以有可能以后的人形机器人上,会有很多的激光雷达,当然它的成本、形态、要求和今天的可能挺不一样的,今天的激光雷达厂商是守“无人驾驶的安全下限”,有可能十年以后要去守人形机器人的安全下限。

  李一帆:不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无人机,我们的产品都有一些应用。但因为这一些行业的规模还没有特别大,大家看到的还没那么多。现在有一些送餐的无人机,它一个很大的任务也是不撞,不仅是不撞墙、不撞楼,还要不撞那些空中的小东西,比如树枝树叶。无人机的很多问题跟车有一定类似,不一定可以靠摄像头解决,如果无人机飞的过程中撞到了树枝,甚至再高一点碰到了电线,都很危险。所以激光雷达本质上还是守安全下限。

  问:智驾行业跟机器人行业有很多产业链都是协同的,很多智驾企业也会去做机器人,想问一下,除了我们从激光雷达这个方面去切入机器人行业之外,我们有没考虑自己做机器人?

  李一帆:我们还是一个做底层技术的公司,你说的那个是做AI的那部分。我解释一下禾赛擅长做什么事情:

  第一,禾赛首先是一个产品公司,我们拿出最好的底层技术,会预测未来两三年内市场需要怎样的产品,会做很好的设计和完整的质量体系、制造体系。

  第二,我们是一家很强的垂直整合的公司。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想如何把那些供应商做的货架型的东西,针对激光雷达行业去做定制、垂直整合以及降本。比如做自研芯片,今天你看到的“费米”系列是一颗芯片,不是说我们花了十年时间熬了一颗芯片,实际我们差不多每年都有一两颗芯片。只是过去我们会感觉自己做芯片这件事犯不上讲太多,对外公开信息没那么多。

  我们逐步地把产品自研化,今天打开禾赛的一颗雷达看,里面的部件我们都能自研了。从这个方面来说,不难发现禾赛这样的公司天然最好的业务一定是支持各家厂商,而不是自己下场做终端产品。我们大家都希望做行业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去理解需要怎样的产品,然后最好的底层技术加上自研能力,做成质量很高、性能不错,也很便宜,大量产、标准化的东西,让大家用起来。产品策略也都是一贯这样的,这也是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没去造车,一旦做终端产品只能做一款,并且不一定可以成功,但是做底层技术能服务千家万户。

  问:禾赛通过很多“识”在车用激光雷达上已经做到了非常领先。下一个赛道肯定是具身智能机器人上的激光雷达,这方面禾赛有什么“识”的思考吗?

  李一帆:我还是很明确地表达一下,车的市场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还是远大于机器人的。车首先是一个大家天然会买的交通工具,顺便带有AI的功能,这决定汽车会有特别大的量。机器人不是一个大家天然会买的东西,而是有了AI功能才会去买,如果AI能力不行,这样的一个东西是一个废铁、没有用。

  机器人在AI功能实现之前,大概率会是一个探索科学边界的产品,连工程边界都没有到。工程边界啥意思?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已经能用了,咱们把它做得更好、更便宜。今天机器人的科学边界还没有到,如果谈它的市场多大可能更多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谈,但是我觉得现在更应该关注的是机器人能解决哪一些问题。这是我们两三年内对于机器人行业的态度。

  我现在看到的情况是机器人的AI能力不足以支撑正向商业经济价值,我觉得还需要一些时间。现在谈赚钱是不切实际的,而是应该配合行业,去共同探索如何把功能安全实现,这件事也许比我们想得要慢,大家要有耐心,实现以后再去说如何探索工程边界和商业的边界。

  我博士是学人形机器人的,当时的技术是经典控制理论,所以能做的事情非常少。我总觉得大家花了过多的精力在谈“像人”这件事,这个标签特别好,大家容易兴奋,但是我一直觉得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像人重要吗?走路重要吗?在我看来,像人特别不重要,因为要看功能。另外走路有可能没那么重要,因为人走路这件事其实解决的商业经济价值也没那么高,我们真正应该想的是生活中需要机器人做哪些事,啥状况需要像人、需要它的功能跟人接近,我觉得这是讨论得不够多的。

  大家可能过多关注了“人形”这件事,而忽视了背后对每个功能第一性原理的分析。也许未来一两年会有更多的回潮,大家会思考用户要的到底是啥东西,真的要像人吗?哪部分像?脑袋像还是腿像?脚指头肯定不需要像,肯定不是完全仿人。大概率两三年内会有一波反思,大家认为原来可以把机器人拆得更细,甚至有可能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会对“人形”这个词产生一些反噬,大家会更有批判性地去思考需要怎样的机器人。

  本文作者长期关注智能驾驶领域,会看相关论文,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Specialzhj 交流讨论。

  2025年12月12-13日,第八届GAIR全球AI与机器人大会,将在深圳南山·博林天瑞喜来登酒店举办。

首页 导航中心 联系我们